我們都習慣於認為我們周圍的一切是不經我的輸入,不經過我的選擇而已經存在的事物, 你必須打消這種想法。
反而,你真的不得不認識到, 即使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椅子,桌子,地毯,包括時間, 所有的這一切也可能只是意識的運動而已。
而我正從那些運動中 一個時刻又一個時刻作著選擇,爲的是使我的實際經驗得以顯現。
這是你需要去做的唯一激進的思考,但它是那麼激進,那麼難,因為我們常常認為世界已然在那裡, 獨立於我們的經驗。
事實並非如此, 量子物理對此有明確的觀點,海森堡--- 量子物理學共同發現者--說' 原子並不是物體,它們只是一些趨勢'
所以你不必再思考事物,你得思考可能性了,它們都是意識的可能性。
這一概念, 一個觀察者在創造著被觀察的事物, 而且你不能使它們分開, 這就是科技界堅持作著雙重盲目性實驗的原因。
爲甚麼呢 ?因為科學家們知道,如果他們帶著一定的程序或預期的結果去做一個實驗的話,那麼他們會對實驗結果持有偏見
他們知道,僅僅是對事物的觀察 ,就因觀察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
芭芭拉. 杜威繼續說:"
對於意識, 因果律是反向作用的,我們把原因置於結果之前,我們看到一個結果在一個一,二,三的順序中建立起來,
首先我們有卵子和精子 ,然後就有了最終形成胎兒的細胞分裂,等等,我們說卵子和精子是所有最後導致嬰兒誕生這一結果的原因。
然而, 用意識的術語來說 ,對於人的'想法' 是這整個過程的原因,它們之間的步驟是創造性的和隨意的人的'想法'的結果。
換句話說,意識顛倒了原因和結果,對於意識,原因是最終的結果,這個原因的結果只是一個物質的開始。
為了繼續闡述這一思想, 我們舉人體為例, 科學家們認為,人體是由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組成的, 這些微粒合併起來形成細胞, 而細胞又合併起來形成器官,
器官又合併起來形成各個系統, 呼吸, 循環, 各個系統最終合併起來形成人體, 一但得以組合, 每一個微粒和每一個器官, 就都要執行具體且又特別複雜的任務,以便人體發揮機能 然而, 這一切真正的來源是'能量場' 或你的'意識'。
想想這個道理吧, 那是許多微粒, 出於某種原因, 這些微粒一定是
1.以特定的方式合併
2.一但它們合併成各種形狀 就會為了保持那樣的形狀而牢牢的黏在一起
3.被指派去執行各種任務
4.能夠彼此交流使任務完成起來更為容易
在你體驗自己'人性遊戲'的'純體驗式顯影' 經歷的時候正是你的'意識'從'能量場'中創造出微粒, 把它們黏在一起, 並使它們合併起來,
指派它們去執行各種任務, 並在情況發生變化時繼續指引它們 ,使它們能夠照需要彼此交流。
弔詭的是如果你認同了這些話並不是'我'所說出來的 而是你本來就知道了這些話 再次的確認一次如此而已 不然你無法讀到這些話 記憶資料庫沒有的東西根本不會去相信以及認同 物質世界是意識投射出來的幻相世界 而人的腦子把它們轉譯成有感官的世界 而人的'相信'以及'認同'的這種情緒會把思想完全無誤的轉成事件以及物質化呈現在肉眼之前
只有個體才會感到受苦,而感到受苦的一個好處在於提醒我們仍然有認同,如果進一步探詢還會發現我們認同的物件(自我)——這樣,受苦將我們從受苦引向自由。每一次痛苦就是一次擺脫認同的機會。遠離受苦之路就是通向自由之路。
--摘自"意識課程"
束縛與受苦是因為意識與我-概念的認同,因此才有虛構的“我”及其問題。所以,有效的覺悟實踐都注重增強對這種認同的知覺。一旦明白受苦是認同的直接結果,人們就開始主動地知覺認同。因此,知覺特定受苦與特定認同之間的聯繫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甚至必須的覺悟實踐,也是擺脫認同變得自由的第一步。
--摘自"意識課程"
留言列表